碳排放大战⑥:底线思维
系列网文《碳排放大战①:前世今生》、《碳排放大战②:政治博弈》、《碳排放大战③:大国之争》、《碳排放大战④:中国选项》以及《碳排放大战⑤:成败之间》发表后,客观上给全球“双碳热”浇了几盆凉水,引起的质疑、争执和非议竟然非常少。
在追求国家目标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被迫卷入全球碳排放大战,绑上大战战车,一方面不得不将减碳提高到国家优先目标,在国家产出函数中强行增加碳约束条件;另一方面,还须应对发达国家通过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国际公权力所强加的额外约束条件。加之,一年多的疫情蔓延,很多发展中国家饱受折磨,预算入不敷出,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面临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双碳”目标和路径选择上,发展中国家如何坚守底线,保持定力,甚至有所发展,而不至于“翻车”?
一、 能源底线
考虑90%以上的碳排放归因于传统能源,“双碳”问题的核心就是传统能源的使用权。
在欧美主导、全球大力推进“双碳”目标的2021年,看似意外、实质必然的全球传统能源价格一路暴涨,石油、天然气、煤炭及其推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一路飙扬,发展中国家拉闸限电、停产停工开始蔓延(见《电力大战①:全面电力紧张,未来如何解决》)。
随着北半球国家开始入冬,北方地区供暖需求大增,传统能源全面短缺将延续到2022年上半年,而可再生能源在关键时可能掉链子,如水不足、风不刮、光不强,甚至无法发挥替补作用。
由新冠疫情席卷的一场全球危机尚未过去,2021年,全球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的、主要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又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是否已经到来(见《石油大战⑥:全球危机已到?》)?
全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与能源消耗密切且完全正相关,所以保证能源供应稳定是重中之重,这既包括能源供应总量和供应设施的保证,又包括能源价格的相对稳定。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2021年是一个极其经典的教训。
这个教训就是守住国家能源的底线。如果可再生能源还不能大规模性、安全且经济地替代传统能源,那么守住传统能源底线,才能确保国家经济、民生、安全和发展。
二、 “双碳”底线
在“双碳”目标和路径选择上,发达国家似乎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随后见《碳排放大战⑦:中国贡献》)。发达国家的碳专家及代理人经常在发展中国家指手画脚、指点江山,指导如何在各行各业推进“双碳”。
发展中国家需要特别清醒的是,国家在未来发展的五年、十年、二十年、四十年内究竟需要多少能源、多少煤油气电?如何保证?
发展中国家尚在发展中,是否能像发达国家那样,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更与传统能源脱钩?是很快能脱钩,还是需要漫长时间脱钩?是遵循市场规律脱钩,还是政府强制脱钩?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不足,民生改善任重道远,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三高”产业)的火电、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等百业待兴、方兴未艾。
对发展中大国而言,产业结构从“三高”全面转化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碳排(“三低”)几乎不可能(随后见《碳排放大战⑦:中国贡献》),少数国家即使可能,也需要各方条件具备,且耗时漫长。
所以,碳达峰中的“峰”究竟定多高,定何时?
定得低,未来发展中传统能源还增加不增加?有没有足够的低碳能源能安全且经济地无缝替代,以满足发展目标?
定得急,“峰”后如何减?如何确保发展低碳能源的资金、技术和装备到位,并让低碳能源在实现经济性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地顶上去,而不会关键时掉链子?
定得高,虽充分考虑发展的惯性和转型的困难,但似乎有鼓励传统能源不合理使用的嫌疑,自会受到绿党分子指责和发达国家的打压,不利于“能耗双控”政策贯彻。
定得晚,给能源替代和转型留更充足的时间,但似乎气候升温导致的全球灾难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绿党以科学之名抢占舆论高地并实施道德绑架,让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们焦头烂额。
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双碳”底线是低碳能源替代的终端成本不高于现有价格(参见《碳排放大战⑤:成败之间》)。
三、 资源底线
发展中国家地域有大有小,资源有富有贫。在“双碳”替代上,国家是否有足够的低碳资源,包括水电资源、核电资源、风资源和光资源等?
抛开资源谈转型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就中国为例,国土广袤,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例如,水力资源主要集中于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乌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上游、湘西、闽浙赣、东北、黄河北于流以及怒江等流域,西南与华南地区水力发电总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三;“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风光资源很丰富;东部省份人口稠密,土地成本高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或将是主流;中国应用较广的另一个低碳能源是常规核电,发电占比已接近百分之五,但铀矿超过90%为进口,对外依存度远超石油和天然气。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低碳能源资源丰富,开发、投资、建设、应用等优势明显,就具备提早“双碳”的可能;反之,如没有充足的资源支撑,承诺过早,就有哗众取宠之嫌疑,最后将以牺牲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及民生保障为代价。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双碳”目标和路径时,需要仔细测算国内可开发的低碳资源。如果本国或本地区没有足够的、甚至几乎没有低碳资源,低碳能源的替代必须从国外或区外引进,不确定因素增加,安全与经济性更不可控,强行“双碳”恐会变成灾难。
四、 技术底线
如果本国或本地区确有一定的低碳资源,那么这些资源是否能高效开发出来,是否有足够的资本、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合理的时间内安全对接并替代高碳能源的有序退出?
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能源的技术与装备是可买、可用但不可造的。这些技术及装备大多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上,主要集中于这些国家数十个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全球巨头。
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低碳能源技术与装备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数十年的追赶,在低碳技术装备方面,可以为各国提供性价比高的供应、总包、建设和运维全产业链服务。发展中国家难得有一个靠谱、没有要挟和附加条件的合作伙伴,可以将其低碳资源转化为经济适用的能源动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从来就不是公平和对等的,发达国家始终在资本、技术、信息、经验等方面占据优势。在“碳排放大战”中,美欧大国更是占据道德高地和舆论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可以肩负起更多责任,整合全球资源,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向发达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等支持,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减排。
五、 资金底线
低碳转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按照“碳中和”目标要求,未来,传统能源如煤油气都将被低碳能源取代,这就意味着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将无限增加。传统能源退出,需要成本;新能源投资,需要投入,还要保证盈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盈利性是吸引资金投入的必要条件之一。
巨额资金从哪里来?
发展中国家大多资金短缺,自身发展和民生保障或已入不敷出,几乎没有能力做大规模的低碳投资。而发达国家资本雄厚,投资积极性很高。通过投资,控制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源和电网,也就掌握了这个国家发展的命脉,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为此,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非常纠结。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海外投资积极性较高,且一向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本着“多方共赢”的原则,中国低碳能源产业链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联手,与发达国家资本与技术企业合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做出贡献,解除发展中国家的担忧,并通过全球碳排放交易,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
全球疫情危机尚未解除,能源危机已经开始,全球性经济危机悄然而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挑战异常艰巨,2021年将是人类历史的重笔。
既然已经被绑上“碳排放大战”的战车,在科学和道德的大棒下,发展中国家已经无路可走,“双碳”转型已是必然。
正如我们在《碳排放大战③:大国之争》中演绎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大战中并没有优势,但坚守底线,团结合作,尚有生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模范生,中国不是带领大家在“双碳”路径上急行军,而是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划好并坚守底线,保证国家经济、民生、安全和发展,而不“翻车”。
期待在“碳排放大战”中,发达国家停止对发展中大国的打压,特别是针对中国,切实改善全球经贸环境,拿出实际行动,遵守《巴黎气候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碳排放大战”不仅是科学和道德议题,还是能源、经济和发展大事,更是演变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博弈。正如我们在《碳排放大战④:中国选项》所言,政治家们单纯谈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是不是太天真?(作者汤雨 赵荣美 王进,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