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向绿图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本报记者 孙秀英 通讯员 李梦瑶
新“朋友”!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宣布在海南尖峰岭发现植物新物种“金樽水玉杯”;好“气质”!今年前7月,海南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至11.6微克/立方米;高“身价”!每吨100元,这是今年7月海南热带雨林碳汇交易项目的成交价……一幅幅灵动的生态图景印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
近年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坚持“向绿图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正如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毛东利所说:“生态文明建设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阵地的主力军,我们将一如既往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全力服务支撑自贸港高质量发展,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海南新篇章。”
守好家底,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琼岛“新面孔”不断亮相,越来越多生物物种“安家”于此。从“尖峰水玉杯”到“金樽水玉杯”,再到海南小姬蛙、海南马铃苣苔……2019年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累计发现新物种50余种。
“老朋友”繁衍壮大。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从仅存2群不足10只增至7群42只,坡垒种群由2000年的900余株增长至近3.2万株,来海南越冬的黑脸琵鹭数量屡创新高……
新朋老友们“齐聚一堂”,海南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可见一斑。近年来,海南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如今,海南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超90%。
海南锚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双一流”目标,近年来,持续坚守底线,全方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对施工扬尘、移动源、工业企业等污染源精准管控;持续开展“六水共治”,深化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今年前7月,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100%,主要污染物指标浓度保持海南省历史最好水平;全省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优良。
示范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
如今的海南,市民出门购物自备环保袋,已成时尚潮流。
目前,全省机关食堂、环卫系统、公立医院、学校等单位基本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全省55家3A级以上景区基本实现全面“禁塑”,全社会对“禁塑”政策知晓率超过90%。
如此变化,得益于海南省积极推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禁塑”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我们发布首部‘禁塑’地方性法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颁布实施地方标准,首次明确生物降解替代技术方案,形成多维联动综合监管模式。”省禁塑办负责人朱金慧介绍。同时,海南长远谋划降解材料产业,形成膜袋产能4.7万吨/年、餐饮具产能8.6万吨/年、改性料产能3.5万吨/年,“禁塑”产业链初具雏形。
放眼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创新示范“多点开花”。
持续推进一批标志性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公布实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8.5%,新能源汽车在新增车辆中占比超5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例超70%。
推出一批创新性举措——实现全省首个自主研发方法学下的碳汇项目开发、备案和交易,搭建全省首个蓝碳通量观测系统和蓝碳数据平台。
打造一批示范性样板——海口湾、三亚湾入选第二批国家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海口市入选国家首批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博鳌东屿岛绿色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实践”入选国家能源局首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点绿成金,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080.40亿元!”今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022年度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出炉。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连续分期开展4个年度的GEP核算,到三亚、琼海、陵水等市县陆续开展市县级GEP核算,再到以园区为核算单元,近年来,海南越来越多绿水青山的价值得以量化。
近年来,海南各地围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推动“两山”转化路径不断拓展——
白沙黎族自治县将碎片化的资源存进“两山平台”,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创建茶叶碳标签产品,开展酒店“生态价”试点;开发“生态旅游贷”等绿色信贷创新产品。
将视线范围扩大,更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海南加快形成——
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口数字化工厂实现温室气体100%抵消,成为海南首家获认证的“零碳工厂”;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等大型活动100%使用绿色能源,实现绿色办会;公众使用“海易办”平台海南碳普惠系统,完成相应绿色低碳行为后获取“碳积分”,实现权益兑换。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向绿图强”,如今在海南正成为绿色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