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索可持续之旅丨绿色采购推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水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也是比较难脱碳的行业,2021年全国水泥行业碳排放总量达到13.45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3%左右,推动水泥行业减碳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2024年10月24日,由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联合主办的“绿色采购推动建材行业低碳转型”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低碳指标纳入政府采购绿色建材政策》报告(下称报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强化政策协同、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以及完善碳足迹管理,为进一步优化政府绿色采购工作提供可行的行业建议。

混凝土绿色采购助推水泥行业脱碳

目前,我国推动水泥行业减碳主要集中在生产端,包括应用原料替代、燃料替代和能效提升等低碳技术,减碳效果显著。然而,这些减排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成本上升亟需下游采购端来消化,从而保证绿色低碳技术在行业的复制推广。

2023年,我国生产约30亿立方米混凝土,消费了当年水泥产量的约70%,其产生二氧化碳约9亿吨。政府作为建材产品的主要单一消费者,约三分之一的水泥由政府项目采购。由于水泥是中间产品,目前尚未纳入到政府绿色采购目录中;混凝土已被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建材目录,但现行采购要求并未对混凝土提出量化的低碳指标要求,所以难以直接推动上游水泥行业减碳。

报告调研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首批试点城市所在省份及绿色建材产业和绿色建筑发展较好的地区。报告认为,将低碳指标纳入政府采购的绿色建材政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也十分必要。

报告介绍,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尤其是在绿色建材采购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框架。然而,在推动混凝土低碳采购方面,各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当前,混凝土的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混凝土碳排放限值等关键要素尚不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对混凝土的低碳内容关注仍显不足。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加大,低碳要求日益严格,低碳指标纳入政府绿色采购体系将是未来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的主要工作之一。

报告提出,政府采购作为我国调控市场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其采购行为具备显著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率先推动政府项目采购低碳水泥,提高低碳水泥的采购比例,一方面可以有效消纳绿色溢价,向市场释放明确的低碳水泥需求信号,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政府采购这只有形的抓手,在宏观上调控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化的产业结构。通过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政府不仅能够引导市场需求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减少碳排放,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技术创新与升级。此外,这一举措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助于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潜力,推动生产端减碳进程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绿色低碳建材分会副秘书长张晋介绍了我国混凝土的低碳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他表示,我国的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已超过90%,全国绿色建材认证9100余张,涉及40个行业门类,其中预拌混凝土占比超过30%,混凝土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低碳指标纳入绿色建材体系,是未来评价工作的核心方向。通过政府公共项目率先采购低碳建材,一方面可以消化低碳材料研发初期的绿色溢价,另一方面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转型,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

目前,建材绿色采购还处于试点阶段。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提出将政府绿色采购试点城市由48个扩展至100个。随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采购政策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政府绿色采购潜力,推动生产端的减碳进程。

中国建研院副总工程师、建研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发光表示,政府本身具有强大购买力。通过政府采购这只有形抓手从应用端采购低碳混凝土,从而促进低碳水泥的生产与应用,是水泥行业减碳的重要途径。下一步,需完善预拌混凝土低碳标准体系、低碳约束等政策,同时强化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碳排放管理,从而推动政府采购预拌混凝土的低碳发展。

建议低碳指标纳入混凝土采购要求,助力实现建筑净零排放

随着“双碳”战略的稳步推进,为更好地适应碳减排需求,我国明确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碳排放总量控制和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方向。

因此,报告建议对现行的《绿色建材评价预拌混凝土》标准增加低碳属性要求,直接考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这将有助于间接评价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使用情况,更准确地反映产品的环境友好程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刘敬疆表示,目前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已确定将低碳属性纳入其中,作为评价的第五项关键指标。未来,在具体建材产品标准的逐步修订过程中,低碳属性将会逐步纳入。刘敬疆强调,绿色建材不能简单理解为低碳建材。绿色建材的评估涵盖更广泛的环境友好性指标,因此,在政府采购建材时,低碳指标并非唯一考量因素,而是需要与其他环境指标综合考量,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采购目标。此外,他建议将政府采购纳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

随着建筑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和绿色电力的普及,隐含碳将成为实现建筑净零排放的关键因素。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标准质量部总监周丽玮表示,必须将建材碳足迹管理纳入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建材采购、建筑施工到运营的整体碳排放链条出发,制定建筑建造业统一的减排目标,并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系统性推动低碳建材的采购和使用。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龚先政表示,建立碳足迹披露制度是推动混凝土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仅公开碳足迹信息还不够,更关键的是通过披露促使企业主动开展碳排放“自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减排目标,让公众了解企业在节能减碳方面的进展。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韬表示,在政府采购项目中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不仅是推动绿色建材应用、提升建筑品质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探索新型采购方式的实践。未来,还将研究适时将碳足迹管理的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在推动绿色产业链构建中的杠杆作用。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强调,政府是建材最大的单一采购方。实施建材绿色采购政策是加速建材生产环节及整个建筑业脱碳的重要举措。除了在政府采购标准中加入碳指标外,未来还应推动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足迹披露,遵循指标简洁、上游数据可获得、可核验的原则,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对产业链上游的转型督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