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2025年1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碳中和系统与工程管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与气候变化”基础科学中心、中国煤炭学会碳减排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对外发布《2025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及展望》等八份研究报告。该系列报告是由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魏一鸣领导的研究团队,根据上一年度国际和国内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形势的变化,选择特定主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此次发布会回顾了2024年能源经济形势,并展望了2025年能源经济发展的关键,随后发布了八项研究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汪本聪指出,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系列研究报告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碳减排战略需求,精准聚焦能源安全、能源市场、低碳发展等重大前沿问题开展的原创性研究,发布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据悉,自2011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已连续15年发布报告,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魏一鸣教授表示,在“十五五”期间,亟需瞄准低能耗、低成本、高效率,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装备研制、集成示范和产业培育,全面提升我国碳捕集技术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指数研究报告》报告执笔人廖华教授表示,能源转型关键原材料价格震荡运行,风险管控不容忽视。如何平衡不同领域的需求,保障原材料供应链稳定,应对价格风险,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政府、行业和企业需共同努力,制定差异化的产业策略,合理规划库存水平,促进技术创新和替代材料研发推广,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我国能源转型之路行稳致远。

在能源技术方面,《〈欧盟新电池法〉对我国锂电池产业的潜在影响评估和展望》报告执笔人余碧莹教授指出,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碳足迹与欧盟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欧盟新电池法》提出的碳阈值要求,恐将使我国和欧盟均面临经济损失和失业风险。若欧盟本土扩大锂电池生产加工能力以补足供应缺口,也将引致较大资金和劳动力短缺风险。因此,建议我国加快锂电池行业领跑制度设计,打造绿电直供电池产业生态集群,同时还需做好全产业链风险预案,会同欧盟和其电池进口国磋商,实现互惠共赢。但不宜过度解读,影响国内锂电企业正常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