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政策将驱动“气质”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韦璐北京报道 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CCAPP)2024年度会议暨《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日前在北京市召开。《报告》以“减污降碳推动经济绿色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深入分析了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已经显著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但改善成果尚不稳定,重度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时段和区域排放出现反弹是影响全国及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原因。
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相比于2015年(45微克/立方米)下降33.3%;但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多个区域PM2.5浓度相较于2022年小幅反弹,部分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也出现同比反弹。
2020年—2023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分别下降14.3%、14.6%、7.5%和8.0%。与2022年相比,2023年VOCs排放基本持平,SO2、NOx和一次PM2.5排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弹。民用部门实现了较为显著的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但电力与供热部门的二氧化碳与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呈现“双增长”趋势,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协同减排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末端治理方法的减排难度日益增大,污染物减排的空间也逐渐缩小,表明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仍面临挑战。”《报告》指出,2030年之前,末端治理政策还将继续在改善空气质量进程中发挥主要作用;2030年之后,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政策将成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报告》,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宏观约束、以环评管理为源头防控手段、以融合清单和一体化监测为基础能力支撑”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在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的过程中,如何降低跨行业层面的减污降碳成本,推动跨区域层面的协同治理,将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管理实践中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当前,国家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治理政策得到进一步完善。在行政管理方面,政府基本构建形成了“自上而下”全面推进的协同治理局面;在经济激励方面,以碳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激励政策持续完善;在社会参与方面,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政策进一步健全。然而,在城市层面,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治理成效还不稳固。《报告》指出,未来,从国家到地方层面都需要继续完善治理体系,推动转型发展,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效能。